明万历三年(1575年),畲族从邻县平阳迁入泰顺,之后的218年里,又有畲民分别从浙江的平阳、苍南、云和、景宁、文成,以及福建福鼎、福安等地陆续迁入共30批次,畲族民歌从此在泰顺落地扎根。
泰顺畲歌分为三类,一类是传统性民歌;一类是革命山歌;另一类是新民歌。和其他地区畲歌一样,泰顺畲歌以“对歌”(或称“盘歌”)为主要形式,每逢婚嫁喜庆,或是有客自远方来,畲民们就要聚拢灶房或厅堂对歌,以歌对话,以歌会友,以歌传情。
对歌的特点是不论男女老少,人人都以唱赢对方为自豪。另一个特点就是即兴编唱,见物唱物,见人唱人,无所不唱,使歌曲题材多式多样。其歌词古朴自然,清新活泼,充满山林气息,反映了泰顺畲族的风情特色和畲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特质,成为当地畲族体现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。
泰顺畲歌采用“泰顺调”演唱,此调虽和“浙闽调”(指闽东、浙南、浙西的商调式)大致相同,但由于语言等不同,在音域、音调进行等方面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。泰顺畲歌随着畲语代代传承,畲民爱唱畲歌,在当地涌现出诸如雷子新、雷君土、雷声泰等歌手。